2025年4月22-24日
上海世博展览馆

上海电子展|人形机器人产业实现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双轮驱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前景被广泛看好。各地纷纷推动其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服务业等领域的落地,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上海电子展了解到,赛迪研究院预测,在政府引导和投资驱动下,2024年和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6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

 

一、技术创新:人形机器人的“进化”之路

 

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常州科教城睿尔曼智能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展示了一款超轻量仿人机械臂。经过10余年研发,该机械臂重量仅为4.5公斤,关节尺寸缩小了50%,核心零部件实现100%自主研发,解决了传统机械臂成本高、重量大、稳定性差的问题。

 

上海电子展了解到,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也在大会上亮相了新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L-2。这款机器人不仅能够自由行走、爬楼、搬运重物,还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适应多种应用场景。逐际动力联合创始人张力表示:“我们希望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在各种环境中工作。”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谭维佳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目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像人类一样感知环境并做出决策;二是如何像人类一样完成各种任务。这不仅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还需要大量应用场景的支持。

 

今年7月,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中国首个全尺寸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青龙”。该机器人采用先进的360度全景深度感知技术,能够实时获取环境的三维信息,并进行精准路径规划和避障操作。同时,“青龙”还配备了高度仿真的面部表情系统和自然语言处理模块,能够与人类进行流畅的情感交流和任务对话。

 

上海市在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中国电科第二十一研究所,“电科机器人1号”人形机器人展示了其39个电动关节的灵活性,单臂负载可达5公斤,能够完成爬坡、拧瓶盖等复杂动作。

 

二、应用落地:人形机器人走进现实场景

 

在上海市嘉定区的械谷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园区,术锐机器人实验室的手术机器人展示了其高精度操作能力。这款外形类似章鱼的机器人能够灵巧地剥开生鹌鹑蛋的蛋壳,且蛋膜完好无损。术锐机器人创始人徐凯介绍,该机器人可用于泌尿外科及妇科腹腔镜手术操作。

 

上海电子展了解到,在工业制造领域,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工具。以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上海临港基地为例,多台机器人在数字化工厂内承担焊接、喷涂、装配等任务,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生产流程,流水线上平均每70秒就能下线一辆车,效率显著提升。

 

三、产业集聚:人形机器人迎来发展新机遇

 

深圳凭借完善的制造业和机器人全产业链,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的重要聚集地。逐际动力、乐聚机器人等企业在这里蓬勃发展。谭维佳表示,随着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其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宽,有望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

 

上海电子展了解到,江苏也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常州市已形成“关键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年产量超过6万台。无锡经开区雪浪小镇的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项目预计2026年投产。

 

上海市发布了多项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产业投资母基金,对重点产业链及细分赛道提供2万亿元的投融资授信,并提出降低物流成本、加大财税支持、加强企业服务等措施,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