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24日
上海世博展览馆

电子展|中国高空机械装备制造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在全球高空作业机械领域,一场由中国企业引领的产业变革正在上演。电子展了解到,位于湖南长沙的中联智慧产业城内,一座代表行业高等制造水平的智能工厂正以惊人的效率运转:每7.5分钟下线一台剪叉式作业平台,每20分钟完成一台臂式产品的组装。这些装备即将发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对产品标准要求严苛的欧美高端市场。

 

一、从追赶到引领的技术跨越

 

“72米并不是终点,”中联重科智能高机研究院院长钟毅博士指着刚交付的ZT72J-V直臂式平台说道,“我们正在挑战80米级的新高度。”这款自行式高空作业平台,攻克了超高米段稳定性这一世界性难题,其独创的多级缓冲系统和智能姿态控制算法,使作业平台在60米高空的风载工况下,晃动幅度控制在行业标准的1/3以内。

 

在新能源技术领域,企业已构建完整的电动化产品矩阵。其创新的分布式电驱系统通过模块化设计,使能耗效率提升35%以上。电子展了解到,企业电动化产品渗透率已达90%,年减少碳排放超万吨。值得一提的是,其自主研发的船用除锈机器人SR-D29,通过远程操控和智能轨迹规划,将传统高危作业的安全风险降为零。

 

二、数字孪生赋能智能制造

 

走进这座10万平方米的智能工厂,扑面而来的数字化场景令人震撼:基于工业互联网的MES制造执行系统如同“数字大脑”般实时调度着620台自动化设备高效协同作业;装配线上,搭载3D视觉引导系统的机械臂正以毫米级精度完成复杂部件的组装;与此同时,AGV智能物流车在数字化地图的指引下穿梭于各个工位之间,实现了物料精准配送的零差错率。

 

“这里每个工位都是‘会思考’的智能单元,”智能制造中心主任陈明介绍,“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我们实现了从订单到交付的全流程可视化管控。”电子展了解到,工厂的柔性生产线可同时生产4米至72米不同规格的产品,换型时间缩短至传统模式的1/5。依托智能运维系统,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8%,年节省维护成本超千万元。

 

三、场景创新开拓增量市场

 

在江苏某造船基地,SR-P26高空喷涂机器人正展现惊人效率:其自主开发的曲面跟踪算法,使喷涂均匀度达95%以上,作业效率是人工的8倍。这款专为船舶行业打造的特种装备,已获得包括中远海运在内的多家龙头企业批量订单。

 

“我们不做通用型产品,”市场总监张帆强调,“每个行业都有独特的工况需求。”针对铁路维护开发的轨道检测平台、为市政工程优化的桥梁检修车等差异化产品,正帮助企业打开新的增长空间。2023年,企业特种装备销售占比已突破25%,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四、全球化布局成效显现

 

六年间,中联重科智能高机创造了令行业瞩目的“中国速度”,营业收入从10亿元跃升至55亿元,海外销售占比突破30%,产品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0余国。

 

电子展了解到,在北美市场,其电动产品通过UL认证后销量年增200%;欧洲分公司本地化服务团队实现24小时响应。专利布局方面,已在美、欧、日等地区申请核心技术专利87项,构建起全球知识产权保护网。

 

“未来三年,我们将投入20亿元用于新一代智能装备研发,”企业总经理李强表示,“目标是在2026年进入全球行业前三。”随着新加坡研发中心的设立和巴西工厂的筹建,这家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正加速向全球价值链顶端攀登。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