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清明假期期间,一系列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消费场景成为市场亮点。清晨通勤时段,智能饮品站的机械臂为上班族精准调配鲜榨果汁;圆明园遗址公园内,游客通过VR技术穿越时空,在数字复原的盛景中与历史人物互动;入夜后的簋街餐饮区,具备情感识别能力的服务型机器人正热情招揽顾客。
“AI技术正在重构假日消费的时空维度。”中国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余丰慧指出,“这种变革不仅优化了服务流程,更重要的是创造了全新的消费价值。”上海电子展了解到,据《经济观察报》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清明假期期间,接入AI服务的商业体客流量同比提升37%,消费转化率提高22个百分点。
一、智能终端重塑服务界面
上海电子展了解到,北京通州大运河景区近日投入使用的第四代安防机器人引发广泛关注。这款搭载多模态感知系统的设备兼具秩序维护、生态监测与文化导览三重功能,其自然语言交互能力已达到商业应用级水平。与此同时,中国工艺美术馆的数字化展区通过动态光学捕捉技术,将非遗技艺的微观制作过程进行三维可视化呈现。
“我们开发的《圆明园数字重生》项目实现了跨时空的人机共情交互。”数字文旅开发商维境科技首席技术官王明阳介绍,“系统能根据游客的情绪反馈实时调整场景叙事,这种深度互动是传统旅游体验无法实现的。”在餐饮领域,具备行为学习能力的服务机器人通过个性化表演吸引消费者驻足,部分门店的等位时长因此缩短40%。
二、数字IP激活文旅经济
长三角地区掀起的“虚拟代言人”热潮持续发酵。上海电子展了解到,苏州文旅局打造的“苏韵儿”数字人以98.7%的识别准确率提供多语种导览服务,其衍生产品线已创造超3000万元营收。杭州“杭小忆”、武汉“楚灵”等区域级数字IP也在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形成特色鲜明的数字经济增长极。
“这种虚实融合的消费形态特别契合Z世代的社交需求。”余丰慧分析称,“当技术体验与情感共鸣形成正向循环,就能产生持续的商业价值。”据行业预测,2025年我国文旅数字人市场规模将突破80亿元。
三、产业协同催生新质消费
2025中关村创新论坛披露的数据显示,服务型机器人已在15个细分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从汽车销售顾问“小麦”到具备200种饮品调配算法的智能调酒师,AI正在重构服务业的人才结构。政策层面,《数字经济消费促进计划》明确将培育10个AI+消费示范城市,重点支持脑机接口、空间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市场研究机构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指出,2024年智能消费电子产业规模预计达1.3万亿元,其中AIoT设备占比将首次突破45%。上海电子展了解到,头部企业布局呈现多元化特征:格力推出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美的开发社区级智慧康养平台,宇树科技则聚焦商用机器人集群解决方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安强调:“AI与消费的深度融合正在经历从工具属性到生产要素的本质跃迁。这种变革不仅创造新的消费形态,更在重塑整个供给体系的价值链。”随着上海“数字时尚实验室”、北京“智慧医疗消费圈“等创新载体的建设,AI赋能消费的乘数效应正在加速显现。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