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展|2025 年台积电 CoWoS 产能飞跃:英伟达领衔需求潮,封装赛道风云激荡
在半导体封装领域,近期一则重磅消息如巨石投湖,激起千层浪。SemiWiki 权威报告披露,台积电的王牌先进封装技术 ——CoWoS(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即将在 2025 年迎来产能的爆发式增长,月产能有望从 2024 年的 3.5 万片至 4 万片,一举跃升至 6.5 万片至 7.5 万片,近乎实现翻倍奇迹。回溯过往,台积电 CEO 魏哲家早在财报会议上便精准预判,2024 年 CoWoS 产能供不应求的 “紧俏” 局面将如惯性般延续至 2025 年,此番言论如今正逐步得到市场的印证,也让业界对台积电于先进封装版图的布局实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电子展了解到,CoWoS 作为 2.5D 先进封装领域的 “扛把子” 技术,宛如一位幕后英雄,悄然赋能英伟达的 GPU 帝国,为 H100、B100 等旗舰产品注入澎湃动力,已然成为高性能计算赛道不可或缺的关键制造工艺 “密码”。其精妙之处在于,能像一位顶级 “芯片架构师”,将多个芯片与高带宽内存(HBM)精妙组合封装,促成性能与功耗的完美平衡,开启芯片效能的全新境界。据前沿市场需求洞察,英伟达将在 2025 年稳坐台积电 CoWoS 大客户的宝座,独占 63% 的产能份额,双方携手共进,有望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掀起新一轮科技浪潮。
然而,台积电虽在当下一骑绝尘,却并非置身于 “岁月静好” 的真空环境。环顾全球半导体竞技场,AMD、博通、美满及亚马逊等芯片大厂,恰似一群逐鹿的 “科技猎手”,对台积电的 CoWoS 技术垂涎已久,需求热度持续攀升。尽管现阶段它们所占市场份额相对 “袖珍”,仅在 10 - 3% 区间徘徊,但这星星之火,足以在未来市场供需天平上掀起波澜,使得其他客户在与英伟达的产能抢夺大战中,时常陷入供应短缺的 “泥沼”,艰难求存。
聚焦技术演进路线,台积电当下手握 CoWoS - S/L/R 三大核心技术 “利器”,并前瞻性地规划蓝图,拟于 2027 年全面发力,大规模推广 CoWoS - L 技术。届时,该技术将如同一位 “超级收纳师”,能够一次性封装更多的 HBM,为芯片性能提升按下 “加速键”,进一步夯实台积电在封装效率领域的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台积电的科研团队并未固步自封,仍在潜心深耕 3D 先进封装技术的 “无人区”,全力研发 SoIC(System on Integrated Chip),矢志不渝地探索芯片封装的全新可能,彰显其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
电子展了解到,当下,半导体行业正面临摩尔定律趋近物理极限的 “成长烦恼”,这一困境恰似一道 “紧箍咒”,促使业界将目光转向更为先进的封装技术,力求借此突破性能瓶颈。在这场科技突围战中,台积电并非孤独的 “领航者”,三星电子与英特尔等行业巨擘纷纷亮剑,各自祭出 2.5D 和 3D 封装技术的 “绝招”,一时间,竞争硝烟弥漫,呈白热化态势。三星的 I - Cube 技术与英特尔的 EMIB 技术,宛如两把 “利刃”,皆试图从降低封装成本、提升良率的关键维度切入,与对手拉开差距,抢占市场高地。
在良率这一关键战场,台积电凭借多年摸爬滚打积累的深厚底蕴,手握技术 “诀窍”,构筑起一道坚固的竞争防线。要知道,在封装 GPU、CPU 和 HBM 等高价值芯片时,良率的细微波动都可能引发成本的 “蝴蝶效应”,造成巨大冲击。一旦封装环节 “失足”,不仅芯片可能受损报废,昂贵的高价值基板也将沦为 “牺牲品”,市场化进程受阻,成本随之水涨船高。
尽管台积电在良率 “高地” 暂时领先,但其竞争对手绝非等闲之辈,仍在技术革新的道路上砥砺奋进。以英特尔为例,其推出的 EMIB 技术独辟蹊径,创新性地采用硅桥取代昂贵的 TSV 中介层,宛如一位精明的 “成本杀手”,成功削减制造成本,降低工艺难度,为自身在激烈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这充分表明,在风云变幻的半导体封装江湖,即便台积电暂时领跑,其他厂商也在快马加鞭,技术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
此外,封测厂阵营中的日月光、安靠等企业同样不甘示弱,纷纷投身于这场技术变革的浪潮,积极尝试创新突破。虽说现阶段它们在先进封装领域的经验积累尚显薄弱,如同初出茅庐的 “新兵”,但随着技术迭代加速与市场需求的磅礴释放,未来在这片充满机遇的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也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业内资深人士敏锐指出,随着高性能封装需求呈燎原之势席卷市场,封测厂有望在未来觅得全新 “切入点”,以勤补拙,弥补技术短板,实现逆袭。
总而言之,站在 2025 年的时代风口,台积电既沐浴着市场需求旺盛的 “春风”,又承受着竞争激烈的 “高压”。虽说 CoWoS 产能即将大幅跃升,足以喂饱核心客户英伟达的 “胃口”,但面对其余客户嗷嗷待哺的需求,供应短缺的 “隐忧” 依然如影随形。展望未来,半导体封装领域必将在技术迭代与市场博弈的双重驱动下,持续演绎精彩纷呈的 “科技好戏”,后续发展动向无疑值得业界持续聚焦、深度挖掘。
文章来源: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