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24日
上海世博展览馆

上海电子展|全球机器人产业创新浪潮:规模扩张、智能升级与中国力量的崛起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机器人产业正成为全球制造业与服务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总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2024 世界机器人报告》揭示了全球机器人产业令人瞩目的发展态势:2023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总保有量约 428.2 万台,较上一年增长 10%,而服务机器人市场亦持续上扬。数据统计网站 Statista 预测,2024 年机器人市场营收将达 461.1 亿美元,其中服务机器人占据主导,预计 2024 年市场规模达 362 亿美元,至 2029 年更将翻倍至 730.1 亿美元。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全球机器人产业创新活力迸发,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且有望在未来延续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张的强劲动力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报告将机器人清晰地划分为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两大类别。工业机器人活跃于工厂生产一线,而服务机器人又细分为专业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和消费者服务机器人三类,广泛应用于运输物流、清洁卫生、农业生产、应急救援、健康监护等诸多领域。 自 2021 年起,全球工业机器人年安装量连续三年突破 50 万台大关,2023 年更是超过 54 万台。从区域分布来看,亚洲在 2023 年吸纳了全球 70%的新部署工业机器人,欧洲占 17%,美洲占 10%。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稳坐全球前五大机器人市场的宝座。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秘书长苏珊娜·比勒指出,当前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依然维持在高位水平,并且随着国际市场对自动化解决方案需求的不断攀升,未来几年全球机器人安装量有望再度上扬。 与此同时,服务机器人市场同样表现亮眼。2023 年全球专业服务机器人安装量达 20.5 万台,同比激增 30%;医疗机器人安装量为 6100 台,同比增长 36%;消费者服务机器人安装量虽仅增长 1%,但总量也达到 410 万台。上海电子展了解到,美国、中国、德国、日本和法国在全球服务机器人生产商数量排名中位列前五。正如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前主席玛丽娜·比尔所言,近年来机器人技术以其独特魅力与巨大潜力重塑着世界格局,从工业生产到医疗保健,从家庭服务到应急救援,机器人已深深融入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人工智能、物联网与 5G 技术的深度融合,必将赋予机器人更高的智能化水平、更强的灵活性与更高的工作效率,为全球机器人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二、智能发展引领产业提质升级 在今年 8 月,美国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 Figure AI 推出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踏入宝马工厂生产线开启“工作之旅”。这款人形机器人完全由人工智能驱动,具备处理通用任务的能力,能够实现与环境的自主学习与互动,为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营造更安全的工作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 人形机器人无疑是当前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各类人形机器人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涌现,产品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多家投行和智库机构乐观预测,到 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级。 在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也正蓬勃兴起。上海电子展了解到,优必选 Walker、小米 CyberOne、达闼 Ginger、傅利叶 GR - 1 等一系列国产人形机器人相继亮相市场。例如,今年 10 月优必选生产的 Walker S1 已进驻比亚迪工厂开展搬运任务实训,成功实现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与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以及智能制造管理系统的协同作业。今年 3 月,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启动,并发布了全域自研的首台人形机器人整机“领航者 1 号”,这是一款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商业化初代产品。 在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前沿技术的强力赋能下,机器人正朝着更加智能和自主的方向加速迈进。以中国企业新松机器人与百度智能云基于百度文心大模型联合研发的智能陪护机器人系列产品为例,它们能够实现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流畅交流互动。通过配备各类智能传感器和专业设备,陪护机器人在安全监测、健康管理、日常照护、应急响应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极大丰富。再看波士顿动力公司发布的新一代智能导游机器狗 Spot,它融合了聊天机器人技术,不仅能够灵活行走,还能与游客进行深入交谈,并提供专业的场所导游服务。美国分析公司高德纳预计,到 2030 年,约 80%的人将每天与智能机器人展开互动。正如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伊藤隆之所言:“机器人及相关技术是丰富人类生活、减轻日常工作负担的关键要素。”

三、2023 年,中国新安装工业机器人数量高达 27.63 万台,占全球新安装量的 51%。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总保有量接近 180 万台,位居全球之首。报告还预测,2024 年下半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将加速扩容,预计到 2027 年,年均增长率将维持在 5%至 10%之间。玛丽娜·比尔感慨道:“过去 10 多年间,中国在现代化生产设施领域持续大力投资。” 在服务和医疗机器人领域,中国拥有 107 家相关企业,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

国际数据公司的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整体规模约 13.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7.6%。从出货量维度分析,2023 年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总出货量约 5.3 万台,其中餐饮配送、酒店配送、商用清洁机器人位列市场出货量前三甲,充分彰显了行业用户与社会公众对这些服务机器人的高度接纳与认可。 中国海关数据表明,2023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增速迅猛,高达 86.4%。中国机器人企业积极投身海外市场开拓,与全球各方伙伴携手创新发展。例如,中国机器人制造商节卡机器人与法国施耐德电气缔结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深化协作机器人在工业智造系统中的应用。越疆科技、艾利特机器人和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德国、瑞士设立欧洲总部,全力构建本地服务与销售网络。埃斯顿欧洲公司首席执行官杰拉德·密斯表示,未来将在欧洲各国全面布局本地业务,涵盖销售、服务、培训等多个环节。

 施蒂勒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亚洲区负责人乔治·施蒂勒指出,中国机器人公司凭借价格优势、强大的生态系统以及在先进制造业基础上积累的丰富应用经验,正加速向海外市场进军。尽管中国机器人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尚存在正向设计能力薄弱、产业基础不够牢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但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张,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充满无限机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机器人分会执行理事长宋晓刚表示,中国供应商越发重视技术创新,在图像处理系统或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中国企业已展现出显著的成长优势。

 

 

 

文章来源:本报柏林